欢迎您进入国画家李巾棠 字敬堂号雪野 的书画艺术网

笔有情而心如童

蔡兵

       李巾棠君和我相识多年,他平时不苟言谈,但论起画来,欲滔滔不绝,在一次画展上看到他的新作,画面采用潑墨溶彩,追求润与湿的含蓄意味,颇有几分灵气.

巾棠最初从乔木先生习画鸟,以工笔入门,后得平野先生悉心亲炙,专攻山水,画艺日臻精健。他的中国画作品取材广泛,黄岳之峰,武夷九曲,漓江帆影,峨嵋山色……对祖国的大好山水尽情写生,尽情创作。看了他充满激情的画作,为他的艺术展现而赞叹。

巾棠的足迹北临边疆,南下云、贵、川,每临一地,速写不止。他将“为山川传神为己任”,以“思”悟情,用“心”作画,力求画出时代的生活气息。

巾棠在“笔墨”上是花了大功夫的,他开始从临摹前入手,尤对黄子久、苦瓜和尚的名迹细细琢磨,从墨点,墨线、章法的分格上研究,充满自己作品的内涵。他十分注意用刚柔相间的笔法,有机的表现出郁郁葱葱的山间风光,产生灵透、气韵生动的滋润味。他取法古人,更师法造化,他对董其昌的“初以古人为师,后以造物为师”影响很深。他服 膺“二石”,钟情王蒙,更追求中国画“笔墨”的“士气”。故此他的作品能以形传神、劲健、刚逸、豪放中蕴籍俊逸,浓重中又透示淡泊,于人以高远之遐想。

巾棠作画还追求白居易“古人唱歌兼唱情”之境界。近日看到他在《匡庐闻瀑》画上题了一首五绝:“重墨写黛山,白云伴我还,下笔应有情,更觅童心闲。”表达了他的豁达、潇洒的气质,在描绘祖国山山水水的同时,又追求着儿童稚拙的纯真心胸。

摘自19931214日《解放日报》

天目石谷胜境 234cm x 96cm
选自香港开益出版社《李巾棠画集》
紫岚浮云 34cm x 34cm   江南春色 68cm x 68 cm   新春 50cm x 50cm   江南春雨 68cm x 68cm   又绿 50cm x 50cm
       
选自《李巾棠画集》   入选“江南之春”画展   入选“江南之春”画展
刊于 2005.7.27《世界买卖周刊》
  刊于 2002.3.4《新民晚报》   刊于 2000.9.17《新民晚报》
        2000.11.22《申江服务导报》
春山云起 68cm x 68 cm   武夷大王峰 138cm x 68cm   秋山飞瀑 68cm x 68cm
   
刊于 1993.11.10第三期美术报   刊于  1996.5.28《华夏画刊》
        1997.5.14《新民晚报》
        1997.7.30《上海商报》
        1997.3.7《东方城乡报》
  刊于 1998年第一期《书于画》封面
        2003.3.12《上海商报》白领周刊
春意 45cm x 48 cm  

李巾棠的山水

谷东

古今中外,任何一个门艺术都是从模仿,练习基本功开始,写字学画之初也如此,先从临帖、临画入手,一条线,一个皴的画,从传统入手,习技法,读书理,打下扎实的基本功,画艺才能不断发展。

董其昌曾提倡,“初以古人为师,后以造物为师”,中年山水画家李巾棠先生也深谙此理,数十年博彩众长,另辟蹊径,逐渐形成自己的面貌。十年动乱期间,别人冲冲杀杀,她却迷恋书画,认真临摹宋元以来诸家名作,从用墨、点、线和章法上苦心琢磨、研究。他先随乔木先生学画鸟,以工笔入手;后来又跟应野平先生学山水画,在应先生的悉心指教下,他十分注重笔法的运用,讲究骨法用笔,常以勾、勒、染于泼墨、泼彩相互渗透,以中锋用笔,线条会劲挺拔,又刚柔相济,展示出一种清新隽秀的风格。

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画的创新、发展很快,很活跃,画家们可以在“多元互补”的领域里自由选择,可以在多元的立交桥上各行其道,与别人拉开距离,中西结合,形式多样。巾棠先生在传统的中国画笔墨中吸收了西洋画的技法和观念,他的画勾泼相融,工 写结合,色彩明快,画面有层次,空间感很强,淋漓的墨,富有力度的线,情与景相会,画面气氛恢宏。

“后以造物为师”,他经常北临北疆,南至云、贵、川等地写生,汲取大自然的新鲜养料,创作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山水画作品,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美感。

巾棠先生为人诚实、忠厚,敬师重道,喜交朋友,谦虚好学,聪颖而有悟性。“艺长于勤,而精于思”,现在巾棠先生已把很多精力用于读书上,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,他在追求一种新的境界。

摘自1996516日《新民晚报》

 
刊于 1995.4.8《新民晚报》  
  欢迎留言 返回首页      上一页      下一页

沪ICP备10221038号-1  

 

力攻山水

  重墨写黛山,白云伴我还;
  下笔应有情,更觅童心闲。
  第一页     第二页     第三页
  第四页     第五页     第六页

 
游艺花鸟

  点厾笔墨写花鸟,恩师教诲铭心中;
  四十三载师生情,熔入丹青意无穷。
  第一页     第二页

 
偶涉人物

  画人本见拙,偶写也无妨;
  只望下苦功,大雅意气昂。
  第一页

 
书法为骨

  欲得妙于画,当先妙于笔。
  第一页    第二页